第二十三章 大唐厨艺之宗师 十七(第2页)
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西天,弯月已经快要升起的时候,前边小厮来报,杜相已经快要到家了。王氏和崔氏连忙起来重新整理仪表,并且嘱咐杜构、杜荷、杜笛兄弟三个到门前去迎接阿耶——杜家一向如此,在家的小辈儿男子都是要迎接相府男主人每日散朝的,而女孩儿,就不必要尽这份义务了,只需要在内堂帮助阿娘督促、监督膳食的准备即可。
杜府现在的小一辈儿的孩子,都还没有成年的。嫡长子杜构这个做大哥的也才十五岁,仅仅是能够行束发礼的年龄,离着成年人标志的冠礼还有五年的时间;嫡次子杜荷今年也不过才十二岁,还是在总角之年打混的时候;庶三子杜笛今年才八岁,正好是在垂髫和总角之间的分界线上,本来跟小清漪一样垂髫是最合礼制的发型,但不知道崔氏是怎么想的,经常给杜笛和小清漪梳总角的发式——今天见识了老娘的"魔爪"之后,杜笛暗暗推测,也许总角要比垂髫发式要妆扮的花样多一些!今天的杜笛就是一直顶着总角到处晃悠。也可能是府里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,就连王氏对杜笛的总角发式也没有发表什么批评,因此现在八岁的杜笛和十二岁的杜荷一样,顶着两个羊角一样的总角发式出现在大门前。
……
杜笛倒是有点惴惴,一是有点要见到杜如晦真人的那种不真实感,和一些微微的兴奋和恐惧感,二是自从杜笛渐渐明白了大唐作为封建社会朝代,对后世人不以为然的一些礼制要求的很严格,杜笛也不知道待会儿行礼的时候会不会出错,也不知道自己稍稍超格的总角发式,是不是合适。但愿杜如晦不是那么一个死板板的卫道士嘴脸。
杜笛只能从这一世杜笛的记忆中,得知对杜如晦的印象——貌似这贞观名相对杜笛很严格!不过,在侧面了解到以前杜笛的行事和个性之后,杜笛自己也觉得杜如晦要是不对杜笛严格一些,倒是不对了。
就在杜笛心里七上八下,胡思乱想的时候,长街上传来一阵阵马蹄声——杜如晦回府了。
同明、清时兴起的文官坐轿不同的是,在唐朝,无论是文臣,还是武将,除非皇帝特赐功臣、老臣予以坐车、辇的礼遇,余者统统都是骑马而行,无论春夏秋冬。
有时候,杜笛想,唐朝在武功方面有此赫赫威名,文臣、武将都能够骑得了马,受得了骑马的苦,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起码在精神上,仍然有不畏艰辛、勇于开拓的传统。
过于舒适的生活,尤其是对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来说,少了那种不畏艰辛、敢于开拓的精神,注定了腰是软的,膝盖是站不直的。也不能指望这样的统治阶层,能够为国而战、与国偕亡。
……
马蹄声越来越清脆,已经看到挑着灯笼,一马当先而来的前卫转过街角的身影了。
;